首页>技术文章

模具制造工艺规程

发布时间:2014-09-04

1.
什么叫生
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
什么是工序、安装、工步、工位和走刀
?
构成工序和工步的要素各有那些?
 
3.
模具零件的毛坯主要有哪些类型
?
哪些模具零件必须进行锻造
?
4.
模具零件的工艺分析主要有哪些方面的内容
?
5.
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
6.
锻件下料尺寸如何确定

7.
什么是基准
?
基准一般分成哪几类
?
8.
粗、精定位基准的选择原则有哪些

9.
工艺尺寸链有哪些特征
?
在什么情况下要进行工艺尺寸计算

10.
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的含义是什么
?
它们在工艺规程设计中起什么作用
?
11.
编制工艺规程时
,
为什么要划分加工阶段
?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划分加工阶段
?
12.
工序集中和工序分散各有什么特点
?
13.
机械加工工序顺序的安排原则是什么

14.
试述机械加工过程中安排热处理工序的目的及安排的顺序?
 
15.
常用的模具工艺卡片包括哪些内容

16.
如图
1.1
所示零件,
  

A3
不便测量,试重新标出测量尺寸及其公差。
 
1.
生产过程:
制造模具时,
将原材料或半成品转变为成品的各有关劳动过程的总和。
 
工艺过
程:模具制造过程中,直接改变被加工工件形状、尺寸、物理性质和装配过程等称为工艺过
程。
 
2.
工序: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同时一批工件所连续完成的那一部分
工艺过程称为工序。安装:在某一工序中,有时需要对工件进行多次装夹加工,工件经一次
装夹后所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安装。工步:在加工表面和加工工具不变的情况下,所连续
完成的那部分工序称为一个工步。工位:为了完成一定的工序内容,一次装夹工件后,工件
与夹具或设备的可动部分一起相对于刀具和设备的固定部分所占据的每一个位置即工位。走
刀:一些工步,由于余量较大或其他原因,需要同一刀具对同一表面进行多次切削,则刀具
对工件每进行一次切削就是一次走刀。
 
3.
常见模具零件的毛坯形式主要有原型材、锻造件、铸造件和半成品四种。锻造的模具零件
形状多为圆柱形、圆板形、矩形,也有
T
形、
L
形、和
II
形,但较少见。
 
4.
主要从模具的表面、精度、表面粗糙度和装饰、型孔和型腔的数量以及热加工等方面进行
分析。
 
5.
加工余量是指加工过程中从加工表面切去的金属层厚度,加工余量可以分为工序余量和总
加工余量。工序余量:某一表面在一道工序中所切去的金属层厚度,它取决于同一表面相邻
工序前后工序尺寸之差。总加工余量:毛坯和零件图设计尺寸之差。
 
6.
在满足圆棒料的下料长度
L
和圆棒料的直径
d
的关系在
L
=(
1.25

2.5

d
的条件下应尽
量选用小规格的圆棒料;具体步骤:
1
)计算锻件的坯料体积
V
坯;
2
)计算锻件坯料的尺寸
(直径
d

 
7.
基准的概念
 
:零件上用以确定其它点、线、面的位置所依据的点、线、面。基准按其作用
不同,
可分为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两大类。
   
设计基准:
在零件图上用以确定其它点、
线、
面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
   
工艺基准:零件在加工和装配过程中所使用的基准工艺基准
按用途不同,又分为定位基准、测量基准、工序基准和装配基准
 
8.
粗基准选择原则:
①必须首先保证工件上加工表面与不加工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要求,

般应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②如果在工件上有很多不需加工的表面,
则应以其中与加工
表面的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表面作粗基准
 

③首先保证工件某重要表面的余量均匀,
应选择
该表面作粗基准
 

④粗基准的表面应尽量平整,
没有浇口、
冒口或飞边等其他表面缺陷,

便使工件定位可靠,夹紧方便⑤粗基准一般只能使用一次,即不能重复使用,以免产生较大
的位置误差
 

 
精基准的选择原则:①基准重合原则②基准统一原则③自为基准原则④互为基准原则⑤可靠
性原则。
 
10.
任何一种加工方法,可以获得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均有一个相当大的范围。但只有在
一定的精度范围内才是经济的,
这种一定范围的加工精度,
即为该种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
(粗
糙度)
  
9.
工艺尺寸链的特点:封闭环;加工过程中会发生变化但是互相关联。以下情况需要进行尺
寸链的计算:
1
)定位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
2
)测量基准和设计基准不重合;
3
)工序基准
是尚待继续加工的表面。
 
11.
工艺过程分阶段的原因:

1

合理使用设备,
发挥设备各自的特点

2

粗、
精加工分开,
可将粗加工中产生的误差、变形等,在半精或精加工中去除
,
从而达到所需的精度要求
 

3

便于合理安排热处理工序
 


4
)毛坯中残存的缺陷,如暗伤、裂痕、夹质等能在粗加工中提
前发现及早处理以减少损失;总的来说:尽量减少重复装夹、定位的误差,提高定位和加工
精度。
 
可以不分阶段加工的零件:一是刚度好,配合高度——尤其是位置精度要求高的零件;二是
刚度好但精度要求较低的零件和刚度好的大型、重型零件。
  
12.
工序集中即每一工序中能加工尽可能多的加工面,以减少总的加工工序,减少重复装夹
所需的工、夹具和重复装夹、定位、多次装夹定位造成的定位积累误差,提高定位精度和加
工精度。工序集中利于选用高效的设备生产,可以节约装夹、校正定位时间,工序间传送的
时间,利于提高生产率。
 
工序分散即是将零件的各加工部位分别由多个工序来完成,使各工序的加工面单一而相对简
单、易于加工,因而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相对较低。自动生产线和传统的流水生产线、装
配线是工序分散的典型实例
  
13.
机械加工工序应遵循的原则:①先粗后精的加工原则
 

 
②先加工基准面后加工其余
面的原则
 

③先加工主要的加工面后加工次要面的原则;
④先加工划线表面
(
平面
)

后加工
孔的原则
 

 
14.
安排热处理工序的顺序:
退火、
回火、
调质与时效处理应在粗加工后进行,
以消除粗加工
产生的内应力;淬火或渗碳淬火应在半精加工后进行;渗氮或碳氮共渗等工序也应在半精加
工后进行。目的在于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
  
15.
常见工艺卡主要包含:
工序顺序、
工序内容
(主要工序要表示出工步内容、
工位及必要的
加工简图或加工说明)
、零件的工艺特性(材料、质量、加工表面、及其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
求等)
、毛坯性质和生产纲领等内容。